“亲爱的小朋友,我希望你康复以后,可以快乐地长大,去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好,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一句充满温暖与希望的祝福,是北部湾大学学生周建林与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儿童患者之间的“生命之约”。
11月初,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学生周建林在广西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定点采集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救助了一名千里之外的血液病患者。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全国第18803例、广西第670例、钦州第27例、北部湾大学第2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周建林进行中华骨髓库高分辨采样。记者 赖 昕 通讯员 施冰冰 摄
缘起:接下生命接力棒
今年9月,当得知有患者与他初次配型相合时,周建林深知这是挽救他人生命的希望所在,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生命的接力棒。
在等待患者身体情况适应捐献的时间里,周建林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调整饮食作息,锻炼身体,为捐献做好充分准备。当接到高分辨配型成功通知的那一刻,他内心十分激动:“我很兴奋、很自豪、很欣慰,自己可以拯救一个生命!”
周建林的母亲在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对他的健康表示担忧。他耐心地讲解和劝慰,化解了母亲的担忧,并获得了母亲的支持。“你有这样的大爱,妈妈很欣慰。采集过程会很辛苦,你要有心理准备。”妈妈的支持化作了一句饱含深沉爱意的叮咛。
捐献当天,周建林勇敢地伸出臂膀,躺在病床上5个小时,血液从手臂插着的针管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筛出造血干细胞后,余血又顺着另一根导管,输送回他的体内。
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救援成功完成!谈及采集过程中的感受,他说:“我有多次捐献血小板的经验,在采集造血干细胞时并不紧张。我的造血干细胞对患者意义重大,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远离疾病,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周建林的公益之路始于2021年,刚满18岁的他在病房外等待医院送血给急需用血的家人,焦急又无奈,深切体会到了血液的珍贵。“医院里等待输血延续生命的病人,包括我的家人,曾经历艰难时刻,他们苍白的脸色和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我想以我的力所能及让他人不要像我一样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些经历,催生了他内心大爱的种子。
自己淋过雨,希望可以为他人撑伞。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不经历这种无助和痛苦,周建林将无偿献血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并主动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几百万志愿捐献者中的一员。
3年间献血27次,总量达10400毫升,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到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周建林成为一名“三献”志愿者。一串献血数据承载着生命的希望,登记成为志愿者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他爱心奉献的印记,是他生命的勋章。
周建林说:“在我看来,每一次捐献都是生命的传递,是对生命的尊重,都在为他人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给在病痛中的人们带去温暖和力量。志愿公益服务这条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
坚持:“小善”成“大爱”
周建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他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让一次次的“小善”积累成了“大爱”。
生活中,周建林是个长跑爱好者,他保持着跑步锻炼的好习惯,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总是充满活力地迎接每一天。性格开朗的他还是老师同学们眼中的“小太阳”,时刻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温暖。课堂上,他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下运用各类学习软件或资料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边界。
同学们说:“建林特别厉害,学习上认真严谨,工作中责任心强,注重细节,善于倾听意见,发挥团队力量,他的这些优点激励着我们。”课后,周建林积极参与学校无偿献血宣传、造血干细胞宣传等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服务时长达112.8小时,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在他的感召下,身边的几名同学也先后加入爱心捐献的行列,共同为编织起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大家庭而努力。
“有担当、有大爱、有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部湾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陈磊勉励周建林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弘扬志愿者精神。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张芳这样评价他:“建林是一个乐观开朗、温暖阳光的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真、善、美。”
“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让千里之外的小朋友能继续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谈及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周建林如是说。
涓涓“热血”,为生命续航,为未来添彩。充实自己,感召他人,珍惜感恩,周建林用沸腾的热血、无尽的爱心、不凡的勇气,传递“生命火种”,点亮希望之光,彰显人间大爱。他是北部湾大学学生道德品质的优秀代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弘扬青春正能量,为和谐社会构建贡献青春力量。